极AR2018-03-21 07:44:25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们叫极AR?
一开始我还解释一下原因:说起来,故事就要从“微软宣布Hololens计划”开始讲起,一直到“我们为什么一开始就坚定的认为虚拟现实硬件产品最终只会有一种基本形态”。
后来觉得,解释那么多干啥?虚拟现实技术本来就是个大方向,它如同个人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一样,同样都是数据计算类的设备,只是应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现阶段行业内喜欢称“你是AR”和“你是VR”,只是各自明确个起点罢了。
我个人更喜欢将VR和AR统称为虚拟现实,尽管VR的全称字面上就是虚拟现实,但对于虚拟出一个环境或物体,使其叠加于某种空间之上的技术,我们总是需要一种称谓以方便理解。
仅需¥800,立即预订Halo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前往
从AR起点也许更困难一些,也许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方向不同。
VR创造的是完全封闭的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中叠加虚拟环境,所有物体与“你”发生的相对变化都是一致的,只需要用一个虚拟摄像机(视角)解决即可,属于“内视角”变化,不存在差异化计算的必要。
而AR因为需要叠加在现实空间之上,单靠陀螺仪首先无法评估外界环境是什么样子,因此需要SLAM这种“视觉识别”算法去理解空间以及真实物体的相对位置,当视角(外视角)发生变化时,则需要大量快速计算来使虚拟影像正确的叠加在“已识别的客观空间”中。
因此似乎AR更难办一些。
6月13日影创CEO孙立拿着影创Air的眼镜让媒体体验时,已经透露了Halo的存在。那时我们就已经知道,Halo是一款可以自由切换VR和AR的新产品。
影创Air,AR眼镜
但我没有感到丝毫意外。这符合我们一贯的想象——2016年3月我和VR观察的吴小明凑在一起饭局时,吴小明问我怎么看到VR未来的发展,我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结局”。VR对于人们来说,足够新奇,但未来的你不可能每天都呆在虚拟世界里:你戴着VR眼镜无法出门,无法再像真实世界一样跟人交流(只能看到对方的虚拟造型)——没有理由人们需要在虚拟世界里再建立一个和真实环境一模一样的空间,现实世界够艰难的了,干嘛要来个双份儿?
“未来你一定会经常戴着AR眼镜,甚至时时刻刻戴着。AR眼镜可能只有现在的近视眼镜那么大,也可能更像个头盔。如果是后者,那你随时又可以进入VR世界,这时的VR和AR一定应该做成可切换。比如给AR眼镜增加一个后盖。”我对吴小明说。
即便未来的更多应用场景属于AR,但完全虚拟的世界,仍然会是某种必然潜在的需求。这很容易感受和理解。无论AR技术和硬件多么发达,人类大概都不会放弃这样“一片”新开拓出来的第四维空间。
影创发布新产品Halo
我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做了。Halo的设计对我来说不算新颖,它出现的时间却很令人惊奇,刷新了我们对这种形态的产品出现时间的估算。除了时间方面的估算出现了偏差,在形态方面,也不同于我对吴小明所说的“AR眼镜增加一个后盖”——显然这种设计在孙立眼中还是不够酷。
“Halo能够自由的切换VR和AR模式,是因为我们在目镜玻璃上采用了电致变色膜。”孙立对我说。
以下这些都是有关Halo——
Halo的AR模式
Halo的VR模式
在未来的某一天,你戴着某款Halo式的产品走在去咖啡店地路上,通过AR功能,使你很容易地看到自己应该在下一个路口左拐,而当你在咖啡店里坐下时,VR功能则让你边喝咖啡边玩一个休闲的VR游戏。这才是更有趣的生活。
影创科技Halo工程机细节图欣赏
(排序以日期倒序)
近期刊发
★★★ EXPAR.cn,更好的视角 ★★★